2025年4月的乌鲁木齐,春末的天山脚下野花初绽。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北区航站楼在晨光中巍然矗立,玻璃幕墙反射着雪山的银辉,恰似丝绸之路上新生的明珠。
航站楼的玻璃穹顶下,一位蒙古族机长叶仁生·恰德尔加甫正在认真仔细的进行航前绕机检查。他,是南航新疆分公司飞行部安全飞行超6100小时、历经950余次起落的“零差错”飞行员;他,是刚刚戴上“四道杠”肩章的新机长,也是T4航站楼启用后首批执飞国际航班的机组成员之一。从副驾驶到机长,从T3到智能化的北区航站楼,身份的更迭和环境的革新让他对职业责任有了更深的体悟。
成为机长后,恰德尔的核心职责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过去,作为副驾驶,他的任务是精准执行机长指令和操作流程;如今,他需要对飞行安全全权负责。每一次起飞前,他必须确认航路天气、油量计算、备降方案。他说:“作为机长,四道杠代表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,不仅是技术上的,还有团队管理、决策执行,以及对乘客安全的守护。”
新航站楼的运营带来了更高效的工作流程。北区航站楼的智能调度系统能自动优化滑行路线,缩短15%的地面等待时间;气象平台可提前2小时预测乱流区域,并推送绕飞建议。但恰德尔深知:“技术只是辅助,最终决策必须由人完成。比如系统建议绕飞雷暴区时,我需要结合实时雷达回波判断执行方案。”
在执行任务时,路过国际出发厅的《丝路驼影》壁画时,恰德尔清晰感受到时代的跨越。十年前在T3航站楼执飞时,机组需手动核对纸质航图;如今新航站楼的自动化导航系统能实时校准航迹,误差不超过0.1海里,“同层中转”设计将国际转机时间压缩至10分钟,智能行李系统将错运率降至0.03%,这些变化让他意识到:“飞行员不仅要驾驭天空,还要适应地面保障体系的升级。”
这变迁恰似他本人,由一位初出茅庐的飞行学员蜕变为肩负重任的机长。增加的是肩章上的道道金线,不变的是每一次推起油门时,掌心那份混合着金属冷冽与风沙粗粝的震颤。叶仁生的职业生涯始终与新疆航空枢纽的发展同频共振。当钢铁巨翼掠过天山之巅时,四道杠肩章承载的已不仅是个人荣誉,而是对每架航班、每个生命始终如一的敬畏。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